页面

2022年6月14日星期二

深圳市轨道四期相关线路站名规划

 


参考:

http://pnr.sz.gov.cn/attachment/0/964/964246/9722169.jpg

深圳在建和规划的云巴和小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线路

 深圳规划建设的云巴和小运量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规划:

1. 深圳坪山云巴1号线

2. 深圳市宝安区空港新城云巴示范线L1线

3. 深圳市龙岗区小运量轨道交通首期示范线

4. 深圳市龙华区小运量轨道交通大浪时尚小镇线

5. 深圳市大鹏新区小运量轨道交通T2旅游专线


深圳坪山云巴1号线一期

坪山云巴1号线一期项目,共计11个车站,站名拟定如下:

坪山高铁站、站前路东、文化聚落、坪山中心、中芯国际、综合保税区、燕子岭、未来城、自然博物馆西、龙背和比亚迪北。


深圳坪山云巴1号线一期工程线路图


深圳市宝安区空港新城云巴示范线L1线

项目概况:项目起自深圳市宝安区大空港新城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东北侧的展丰路,止于既有地铁11号线桥头站西南侧;线路全长约5.1km,全线采用高架线方式敷设,共设8座车站,松福大道两侧绿地内分设综合车场。

空港新城云巴示范线 L1 线工程起自宝安区大空港新国际会展中心东侧的展丰路,起点站会展北站临近在建地铁 12 号线会展北站东侧,与 12 号线会展北站分别位于会展休闲带的东西两侧。线路先后沿展丰路、和秀西路、松福大道、桥和路敷设,终点站位于既有地铁 11 号线高架桥头站的西南侧。线路全长约 5.10km,均采用高架敷设方式。共设 8 座车站,分别为会展北站、会展南站、和秀西站、福海西站、桥和站、永福站、福海站、桥头站。平均站间距0.70km,最大站间距 1.05km(会展南站至和秀西站区间),最小站间距 0.39km(福海站至桥头站区间)。其中换乘站 4 座,分别是会展北站及会展南站(与地铁 12 号线、20 号线换乘)、福海西站(与穗莞深城际、地铁 12 号线换乘)与桥头站(与地铁 11 号线换乘)。设综合车场 1 座,于和秀西站至福海西站区间接轨。正线全长约 5.10km,全部采用高架线敷设方式;设车站 8 座。综合车场 1处。列车最高运行速度 70km/h。


深圳市宝安区空港新城云巴示范线L1线路图


深圳市龙岗区小运量轨道交通首期示范线

项目概况:线路起自3/5/14号线布吉站,依次沿铁东路、科技园路、金积嘉路、国芬路、布澜路、龙岗大道敷设,终于3/17号线丹竹头站,全长约6.556km,除尚峰花园段落采用地面敷设外其它均采用高架敷设,设站11座,其中换乘站3座,平均站间距0.633km。

预计,将在2022年底建成投入使用。项目贯穿布吉、吉华、南湾三街道,旨在助力缓解城市公共交通压力,有利于持续推进全区城市公共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缓解大布吉片区客流量大、公共交通覆盖不足等问题,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深圳市龙岗区小运量轨道交通首期示范线路图


深圳市龙华区小运量轨道交通大浪时尚小镇线

项目概况:起自龙华区大浪街道布龙路辅路,起点站衔接地铁6号线阳台山东站,采用高架线铺设方式。线路先后沿布龙路辅路、华旺路、华荣路、浪花路、石龙仔路、明浪路铺设,终点站设置于明浪路,线路全长约6.5km,共设12座车站,其中换乘站2座,平均站间距0.59km。设有综合车场1座,占地约1.15公顷,设置于明浪路西侧。

该线路是龙华区首条小运量轨道交通线且与地铁6号线阳台山站无缝接驳,预计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龙华交通网络为市民出行带来更多便利。


深圳市龙华区小运量轨道交通大浪时尚小镇线路图


深圳市大鹏新区小运量轨道交通T2旅游专线

T2旅游专线拟采用BOT(建设-运营-移交)投融资模式,全长26.9公里,起于金沙湾,接驳深惠城际大鹏支线大鹏站、新大站,途经下沙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大鹏中心区、大鹏所城、较场尾、龙岐湾、规划海洋大学、规划南澳码头、南澳中心区、新大旅游项目、东山片区、杨梅坑等城镇中心和重点旅游景点。


大鹏新区“小运量T2线”线路示意图


注:

云巴是比亚迪在2017年底研发的小运力交通运输系统。云巴采用U型双轨、胶轮走行系统,车辆底部安装动力电池供电,采用无人驾驶技术,享有独立路权。其运输能力为0.6万~1万人次/小时,每公里造价1亿元以内。

深圳市宝安区综合交通“十四五”规划

 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已发布《宝安区综合交通“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期间,宝安将构筑“两横五纵”高铁城际轨道网、“五横五纵”高快速路网,辐射湾区通道体系,打造宝安与湾区核心城市1小时交通圈、与珠江西岸城市半小时交通圈。到2025年,基本建成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安全高效、绿色集约的交通强国示范城区,初步构建连通湾区、服务全国、辐射亚太、面向世界的“六位一体”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形成功能完善、安全便捷、绿色生态的现代化交通服务体系,为宝安争当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先锋样板城区提供更加优质的交通保障。


规划目标

1. 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发展典范

围绕建设全球标杆城市目标,充分发挥海陆空铁复合资源优势,构建连通湾区、服务全国、辐射亚太、面向世界的“六位一体”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强化湾区国际门户地位和湾区服务中心职能。

2. 建设湾区交通一体化发展范例

依托“湾区中心”区位优势,构筑“两横五纵”高铁城际轨道网、“五横五纵”高快速路网,辐射湾区通道体系,打造宝安与湾区核心城市1小时交通圈、与珠江西岸城市半小时交通圈。

3. 树立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标杆

完善“十一横十二纵”干线路网体系、三网有机融合的一体化公交服务网络和品质智慧交通服务体系,形成适配多元化品质化交通需求的一体融合供给网络,打造高效、公平、优质的城市交通先行示范。


具体实施方案

1. 持续推动海空双港、战略通道建设

行动 1:加快第三跑道、T2等建设进程,提升机场全球竞争力、支撑“湾区之心”建设
推动第三跑道、卫星厅及T2航站楼等建设,支撑机场扩容升级和质量提升。拓展国际航线网络,实现2025年国际客运通航城市达到100个的发展目标。推动机场B2货站、机场北货运区等工程建设,助力打造国家级空港型物流枢纽。开展宝安重点产业园区值机柜台布局规划研究、机场陆侧捷运系统规划研究,构建机场枢纽半小时可达圈。推动机场空侧捷运系统规划建设,实现机场航站楼之间的快速通达;开展标识系统优化研究,提升人性化、无障碍通行环境。


行动 2:推进港区各功能区规划建设,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继续推进大铲湾二期工程集装箱码头工程,提升大铲湾作为深圳港主体港区的功能定位。加快推进宝安综合港区一、二期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港区功能、提升港区吞吐能力。发挥机场码头海上快速交通优势,开拓南沙等地船班,完善与前海、南沙、横琴自贸区的紧密联系。适时启动大空港、大突堤等地旅游客运码头专线规划研究,推动以宝安近海旅游观光和交通服务为主的客运码头建设。


行动 3:建设机场东综合交通枢纽,打造区级枢纽群

推进机场东枢纽建设,接入深茂铁路、广深第二高铁、深大城际、轨道12号线、20号线等,打造空铁联运、无缝衔接的综合交通枢纽。强化T3枢纽功能,在既有穗深、11号线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港深西部快轨规划建设,承担深圳机场客运交通服务与深港口岸交通联系。结合T2航站楼建设,推进T2-机场北枢纽建设,在穗深城际、11号线的基础上,接入深大城际、轨道20号线。推进建设石岩枢纽,深大城际、深莞城际、13号、25号换乘站,促进松白路经济带、石岩南高新园区、石岩东等重点片区发展。谋划布局海洋新城枢纽,接入广深第二高铁、轨道30号线等,支撑海洋新城片区及宝安北部建设。


行动 4:推动高速铁路通道规划建设,拓展区域对外陆路通道

推进赣深铁路建设,计划2021年建成通车。加快推进深茂铁路(深圳段)建设,力争2025年与机场东枢纽同步建成运营,实现深圳与珠江西岸、粤西沿海地区高速铁路联通。启动广深第二高铁(深永)前期研究,构建高速铁路联系通道网络,促进湾区铁路通道均衡布局。


行动 5:推进城际铁路规划建设,构建辐射湾区、快速通达的城际铁路网

启动穗深城际(二期)建设,预留前海东延至皇岗口岸条件。启动深大城际建设,计划“十四五”期间建成通车,预留西延跨江条件。开展深莞增城际、深大城际西延以及港深西部快轨等通道研究工作,支撑宝安城际轨道网络构建。积极争取深莞增城际设站燕罗,为宝安北部城市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宝安区对外交通系统规划


行动 6:加快高快速路建设进程,构筑联通湾区的“八横六纵”对外通道体系

完成深中通道、沿江高速二期、沿江高速前海段与南坪西延衔接工程等3条通道的工程建设。推动广深高速改造、机荷高速改扩建、南光高速市政化改造、龙大高速市政化改造、深珠(伶仃洋)通道等道路开工建设,加快推进高速路建设进程,完善区域对外公路通道功能。完成妈湾跨海通道建设工程;启动滨江大道、沙坪大道、宝鹏通道(宝安段)、福洲大道快速化(滨江大道-立新路段)、福洲大道二期(立新路-福凤路)、福洲机荷联络线等开工建设;开展南光北延-环莞快速通道、燕北快速通道的前期研究。


宝安高快速路规划


2. 加快推进重大通道规划建设构筑高效畅达的道路交通体系

行动 7:加快干线性主干路规划建设与改造,完善路网主骨架

开工建设107国道市政化改造示范段工程、湖滨路(前进路-广深高速段)、根玉路(广田路-公明北环段)、洲石路改造、松白路改造等11条道路,强化重点片区骨干路网布局。推进交椅湾大道-领翔大道-福永大道通道、沙井南环路-石岩外环路连通、宝安大道(创业路-裕安一路段)下沉改造等7条道路前期研究,提前谋划重点片区之间联动发展通道。 


宝安区干线性主干道规划


行动 8:开展一般性主干路规划建设及改造,完善城区主干路网体系

推进新安环路、裕安一路跨海大桥、海澜路跨海大桥、机场九道、沙江路、金盛路、宝石路(二期)、石观路、田心大道-如意路、沙井路、前进路等43条一般性主干道的建设(改造)工作,完善城区内部骨干路网布局。


行动 9:升级次支系统,畅通微循环

次干路续建19条、开工建设76条、启动前期研究13条;支路续建5条、开工建设138条、启动前期研究16条。


行动 10:强化跨区道路体系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推动南山前海方向海秀路接听海大道等5条通道规划与建设、推进光明方向东明大道等3条道路建设、龙华方向洲石路-石清大道等3条道路建设、东莞方向燕北快速路-莞长路等4条道路规划与建设。


3. 优化提升公共交通设施,完善多层次网络融合公共交通系统


行动 11:大力推进轨道四期建设和轨道五期前期工作

加快推进轨道12号线、13号线、20号线(一期)建成。推动轨道四期调整12号线二期、13号线北延建设,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建成通车。争取轨道9号线西延、15号线、18号线、20号线(二期)纳入五期。积极开展25号线、26号线、28号线、20号线衔接东莞R2线、11号线衔接东莞R3线等5条线路的前期研究。 

宝安区轨道线网规划


行动 12:推进小运量公交接驳轨道网络

因地制宜推进小运量轨道线网的规划与建设,主要联系会展与穗深城际、重点解决会展片区与轨道站点的接驳,同时兼顾沿线出行需求。推动小运量空港新城云巴示范线L1线建设工程、尽快开展中运量L2线研究工作。


行动 13:持续开展公交线路及站点优化

适时开展常规公交线网优化调整工作,通过差异化发展的方式推动轨道公交运力有机融合。优先培育广深公路公交客流走廊,打造沿途公交骨架线路。分析非骨干线路客流及功能,作线路取消或截短优化。开展宝安大道、松白路等骨干公交线路研究。沿广深公路、沙井南环路等增设公交快线,加强枢纽、站点、重点产业片区间的接驳。延伸微巴服务进入社区。系统优化既有微巴线网,取消低效线路。针对热难点区域制定微巴方案。探索新型社区微巴运营模式。逐年推进公交站点新建及更新一批公交停靠站设施。


行动 14:加快公交场站的规划建设

开工建设第一批综合车场,包含凤凰山、大田洋、西乡固戍、石岩东综合车场4处。推进第二批综合车场前期研究,包含燕罗、沙井综合车场。结合城市更新项目,推进15个及以上配建公交场站建设。重点推进新安上川、沙井新桥等5处条件较好的临时场站的规划建设。结合公交大客流节点设置一批公交微枢纽,融合常规公交、定制大巴、企业班车、自行车等客流集散方式,并布设相应综合服务设施。


行动 15:持续完善城区公交专用网构建

加快推进凤塘大道等17条、共计108公里公交专用道的建设工作,争取“十四五”期间有序开工建设。在公交大客流通道交叉口推广公交专用进口道、外置左转专用道、公交信号优先等精细化设计。


4. 完善辖区内慢行交通设施,构建安全友好的高品质慢行网络


行动 16:加快推进立体行人设施建设

持续推进人行天桥/地下通道建设,推进70座立体行人设施建设。其中开工建设(改造)36座人行天桥,对34座开展前期研究。选取松岗医院、西湾小学等有特殊过街需求节点附近,推进儿童友好型人行天桥试点建设。结合大型居住区、工业区、大型商业办公区、公建区人行过街情况,推进人行天桥建设。加密完善G107、宝安大道等城市快速路、干线性主干道沿线立体行人设施,提升慢行环境。


行动 17:非机动车道建设力度

计划建设约978km非机动车道,单向宽度不小于1.5m、双向不小于2.5m。开展自行车停车设施规划布局研究,结合实施条件,探索结合轨道地下空间开展非机动车地下立体停车库试点建设;对有条件施划非机动车停车泊位的道路,施划非机动车停车区域。沿茅洲河、沙井河、新桥河、西乡河优化慢行体系,横向贯通山海廊道。新建福洲大道山海廊道,串联凤凰山公园、立新湖公园、望牛亭公园、大空港环湖公园(规划)。新建平峦山公园、铁仔山公园、碧海湾公园和西湾公园山海廊道。新增铁岗水库-凤凰山-石岩水库-羊台山生态环。规划研究凤凰山森林公园-宝安教育城-机场东空铁枢纽-深中通道门户区-西湾公园空港山海环。


行动 18:推进“轨道+慢行”接驳设施建设

优化调整轨道站点周边慢行系统,与轨道四期及调整线建设同步建成站点接驳设施。重点围绕12、13、20号线轨道站点,建设风雨连廊6.63公里,完善轨道站点一公里范围内的非机动车道56.6公里。在自行车、电动车停车拥堵、占道等情况的轨道站点和公交枢纽站或新增轨道站点,配建自行车/电动车停车设施,可采用施划泊位和建设立体停车库方式。


5. 多途径、差异化适度增加停车资源供应,缓解停车供需矛盾


行动 19:着力挖掘停车资源、增加停车供给

推动已有停车规划。建议有序推动洪浪公园停车场、石岩河北侧地块立体公共停车场等38个已规划停车场建设工作,缓解重点区域停车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约提供1.2万个泊位。推动老旧小区、公建设施等区域停车设施挖潜。通过利用居住区、城中村、工业区内部临时停车场、边角地块、建筑退线空间等新建、改扩建项目47个,约提供1.2万个泊位,缓解老旧小区及大型公建周边停车压力。开展路内停车年度评估。结合宝安区路内泊位所在路段交通运行情况及实际诉求,适时调整及优化既有路内停车设施。


6. 优化客货场站基础设施,提升城际客运、货运物流集散效率


行动 20:加速汽车客运站转型升级

针对宝安12个汽车客运站:拟关闭2个、保留升级4个、转型6个。


行动 21:推进货运枢纽及物流运输体系的规划建设

结合机场B2货站、机场北货运区等工程建设,推进机场综合物流枢纽的规划建设,助力打造国家级空港型物流枢纽。规划研究燕罗物流枢纽或大田洋货运枢纽申报为国家级生产服务型枢纽。规划研究建设大铲湾海港物流枢纽。


行动 22:完善货运通道建设,提高货运组织效率

完成妈湾跨海通道建设,研究南坪西延与沿江高速、妈湾跨海通道等的衔接关系,疏通货运新通道。开展沿江高速、机荷高速等货运收费调整,降低货运成本,引导货运交通流。研究远期深珠通道、宝鹏通道、深中通道对货运交通的疏解,实现107国道南段(深中通道以南路段)、西乡大道禁货。明确本地生产型货运集散路径,减少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妈湾跨海通道(以实际建成为准)


7. 推进智慧交通体系建设,提供创新、品质、共享的交通服务


行动 23:加强枢纽智慧信息整合,打造5G技术应用示范区

聚焦智慧引领,打造5G+智慧机场。推进机场智能化基础设施布局,推动深圳机场信息化二期、三期建设。积极利用“5G+云大物智移”技术,实现机场5G、WiFi6信号全覆盖。加快港口智慧化升级。加大港作机械等装备关键技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操作系统研发与推广应用,推动大铲湾港区智慧港区建设,结合5G等新技术建设智慧绿色港口。


行动 24:构建新型智慧道路体系

有序推广智慧道路建设工程。推动智能多功能杆、地面红绿灯等集成化应用。建设“智慧路段+智慧路面+智慧路口”三位一体的新型道路体系。探索在宝源路、松福大道、创业路等其他主干道实施的可行性。探索在未来科技城、国际会展中心片区,打造自动驾驶应用示范。推进智慧路口微改造工程。部分拥堵交叉口可实施智慧路口微改造工程,采用借道左转、潮汐车道、排阵式交通等,疏导早晚高峰潮汐车流,提高交叉口通行效率。


行动 25:加快推动智慧公交技术应用

加快推进宝安区智慧公交平台搭建。探索在未来科技城、固戍/坪洲-科技园路径等区域,打造宝安区“七横两纵”智慧公交走廊。选取宝安中心区域内大客流公交站推进智慧公交站台试点,集成电子站牌、查询触摸屏、无线WIFI、一键报警等新型功能。探索基于MaaS平台优化公交线路。开展宝安机场MaaS运营试点研究。利用MaaS平台优化公交线路,提供精准线路服务,其中宝安北部区域重点加强公交短线接驳喂给,南部区域重点新增往南山、福田等地区的点对点快线。在国际会展中心、大铲湾未来科技城等重点片区,固戍/坪洲-科技园等特定时段大客流OD,将动态拼车技术与微巴结合,结合刷脸识别、动态实时车队调度等创新技术,通过微信小程序、出行APP等,实现乘车预约、一体支付、扫码/刷脸乘车等功能。


行动 26:推动停车智慧平台创建

在重点医院、核心商圈、重大交通枢纽等公共建筑周边新建100套违停球。加快推进停车智慧平台建设,集成全区公共停车场信息,包括车位规模、收费标准、实时空余车位数等信息,引导合理停车选择,实行特殊定制服务,通过停车APP客户端,可随时随地进行车位查询、费用支付、预约停车、反向寻车等操作,可查询空车位信息共享,实行居住和办公错时停车。建立基于无人驾驶技术/智慧停车机器人的立体停车场,探索新技术下智慧立体停车场建设推广应用。